近日,《2014年廣東省政府債券評級報告》(以下簡稱《評級報告》)出爐,這是我國首份地方政府債券信用評級報告。在獲準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的10個地區中,廣東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將于6月23日發行148億元政府債券,由上海新世紀(25.58, 0.61, 2.44%)資信評估公司發布的這份報告,將廣東省政府債券評為最高等級——AAA。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微博]對記者表示,《評級報告》從廣東省公共預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的平衡能力和穩定性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最終評定為三等九級中的最高級。這說明信用評級機構對廣東省政府的償債能力、未來經濟發展的前景持樂觀態度,該省償還債務的能力極強,違約風險極低。 “地方政府要‘自發自還’債,重要的一關就是債券評級,給市場上的投資者拿出一個客觀公正的標準,克服投資者信息不全的問題。”財政部財科所金 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分析,“自發自還”債最重要的就是中央政府不代發、不代償,而地方政府要走自主發債的路子,必須強調信用評級環節,目前財政部對地方政 府債券的信用評級和信息披露作出了明確規定,借此一方面解決了政府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問題,同時還培育了我國的第三方評級機構和市場,令雙方都能在互動中良 性發展。 對投資者而言,信用評級是對債券信用和投資價值進行分析的重要參考,而且我國許多地區的政府債務結構非常復雜,就必須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對其 進行具有公信力的評級。而在“自發自還”的地方政府債券中,地方政府作為發行方和融資方,是直接的市場主體,必須遵循債券市場的規則。 這顯然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特別是如果將來地方政府債券向省級以下推開,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就成為債券發行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在我國的 分稅制改革中,地方稅種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在財政支出上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土地出讓依賴度較高,且存在著較大的土地財政和隱性負債問題。根據審計署去 年年底發布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部分地方違規通過“建設—移交”(BT)等方式舉借政府性債務,而將公益性資產違規注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地方 也有不少。 同時,在“自發自還”地方政府債券中,發行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責、權、利將更為明晰,能否克服地方政府的“特殊身份”對信用評級的影響,也是評級報告是否具有公正性和公信力的關鍵。 按照財政部規定,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預評級機構的評級公正。“債券發行評級多采用招標競標的方式,評級機構向賣方收費,而不是向買方收費,然而買方要以此為參考,這就要求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公信力必須很強。”徐洪才認為。 “同時社會投資者也應對第三方評級機構進行監督和約束,使其不能有與被評估者合謀的行為。”趙全厚說,讓評級機構更具有公信力,地方政府還必須盡到及時 全面信息披露的責任,讓發債方全面系統地進行透明度改革。如果有些應當披露的信息被內部控制,或者是秘而不宣,那么將加大第三方機構的信息收集成本,甚至 導致評級結果出現誤差,這些問題在未來的發展中都要逐步解決。 由于近些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魚龍混雜,地方違規、過度舉債現象屢有發生。特別是2009年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采用城投債籌集 資金的做法增多,但是存在著責、權、利不明確及透明度不高等弊端,地方隱性負債和隱性擔保嚴重,對規范地方政府舉債的討論逐漸升溫。“自發自還”地方政府 債券,實際上承載著探索地方投融資改革道路的重任,有利于規范地方舉債行為,促使地方政府增強信用意識,使得部分隱性負債顯性化。 近些年,隨著投資重點發生變化,地方政府承擔的基建投資、保障安居工程、公共服務等“事權”加重,尤其是新型城鎮化中的許多項目工程,由地方政 府承擔,因此增強基層政府財力、改革地方投融資體制勢在必行,信用評級將為“自發自還”的地方政府債券的“試水”增添一道有效保障。 (責任編輯: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