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林森通訊員朱藍瀾冉仕江重慶市巴南區大中村位于長江江心,四面環水,是一個自然孤島。全村農業人口近3000人,耕地面積1000多畝,歷年是重慶市的主要蔬菜基地之一。然而,在大中村依托蔬菜種植,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道路上,資金卻一度成為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兒。
所幸,一切正在成為過去。一塊寫著“信用村”字樣的牌子,正吸引著金融機構加大對大中村村民的放貸力度。隨著信貸資金的不斷流入,一個個更加先進的蔬菜大棚逐步建成,村民增收的希望正在變為現實。 萬成全,當地土生土長的村民,如今有了“農民”之外的另一個身份———信用村聯絡員。“多虧了人民銀行[微博]的農村征信系統。”萬成全常說,而較其他村民,他對“信用村”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所謂農村征信系統,指的是人民銀行巴南中心支行與當地相關部門配合開發的針對農村地區的征信系統。該系統可實現農戶成員基本信息管理、農戶非銀行信息管理、農戶銀行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管理、信息統計等五大功能。 上線“農村征信系統” “重慶,身兼建設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三重任務,正努力朝著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的目標邁進。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引導金融資源支持農村地區發展是重慶必須面對的問題。”在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副主任段玲看來,巴南區地處重慶市“大城市、大農村”城鄉結合部,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重慶市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和農村金融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因此,人民銀行巴南中心支行打破部門壁壘,整合信息資源,于2011年11月正式上線運行西南首個、全國第五個“農村征信系統”。截至目前,該系統已按照“覆蓋全面,批量導入”的信息采集原則,通過與當地農委、林業、國土、社保、醫保等部門溝通,征集了18萬農戶、103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信息共236萬條,實現了信用信息實時共享,有效改善了農村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的局面。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一整套系統工程,不應也不能只建一個系統了之。”段玲對于巴南的探索給予的希望遠不止于此。 推進“信用村(鎮、街)”建設 按照這一思路,人民銀行巴南中心支行在農村征信系統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村(鎮、街)”創建工作。2012年,該行積極推動巴南區出臺信用村(鎮)評定辦法和貼息辦法,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評定、統一授牌、統一貼息”及“優惠利率”的“4+1”原則,形成政府領導、人民銀行牽頭,相關部門、村支兩委、金融機構共建共創的新模式,評選出首批17個“信用村”和1個“信用鎮(街)”,并于2013年初,對首批“信用村”、“信用鎮(街)”開展逐一進村授牌,深入村鎮與村民開展面對面交流,了解實情,加強宣傳。采取滾動評選原則,激發農民誠實守信的內生動力。2014年初,第二批評選出2個信用鎮(街)、22個信用村。 “信用村的創建不是終點,而是為了搭建‘三農’與金融機構對接的橋梁。”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人民銀行巴南中心支行副行長王平說得最多的還是如何讓農民得到實惠。 而實現銀行與“信用村(鎮、街)”有效對接正是其中關鍵一步。為此,該行建立了包括“信用村”人員、土地、產業結構、信貸需求等內容的“信用村”檔案。重點組織4家涉農銀行同步跟進,采取“銀行自選+人民銀行選定”的方式,實現銀行與“信用村”對接,實行定點、定片、定人的“集約型”放貸模式,加大對“信用村”的信貸支持力度。截至2014年3月末,巴南區涉農貸款余額45.58億元,比年初增長7.7%,增速比全部貸款增速高出3.0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增長26.5%,增速比全部貸款增速高出17.2個百分點。 經過幾年的努力,巴南區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逐步改善,農民的信用意識和集體意識明顯增強,“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機制基本建立,金融機構對“三農”的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廣大農戶得到了實惠。 信用體系建設獲肯定巴南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也因此得到了肯定。2013年,其被列入重慶市社會管理重點創新項目之一。2014年3月,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第22督導組到巴南調研時表示:“巴南區農村信用體系平臺建設完整,創新成效明顯,保證了銀行資金安全,提升了農民誠信意識,促進了誠信社會建設,值得進一步推廣。”2014年,人民銀行也正式將巴南區列為全國首批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將人民銀行巴南中心支行確定為人民銀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重點聯系行。 巴南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的成效,也為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繼續推廣該模式提供了信心。 展望未來,段玲表示,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將在總行的部署下,進一步探索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并在轄內逐步推廣該工作模式和機制,通過搭建農村金融服務信息平臺,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力求將信息共享、信貸支持和扶貧脫困工作有機結合,突破“三農”融資難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北京中企普信國際信用評價有限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