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信用4.16高峰-北京中企普信獲得重信用企業證書
2019中國信用4.16高峰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信用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年會在京舉行,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和全國信用教育聯盟等單位共同主辦,
主題為“推進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常委劉偉,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出席論壇并致辭。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和信用建設司副司長張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信用監督管理司司長常宇、科學技術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處長趙為、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王偉分別圍繞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特點、
問題與展望等發表專題演講。社會信用建設理論支撐和政策實踐方
向
上圖為頒獎現場(左一為中企普信總經理劉慶欽)
經過 20 年的實踐,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很多早先的設想都在實踐中成為現實,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從《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 年)》來看,
2019 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因此需要在這個分論壇前瞻性地討論今后的發展思路、理論支撐以及政策實踐方向,
并聚焦兩個問題:一是我們是否需要一個新的規劃綱要,如果需要,應當關注哪些方面?二是至今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應當用怎樣的理論來解釋刻畫?
對新規劃綱要的三維理解
中國市場學會信用學術委員會主任林鈞躍在回顧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成就的基礎上,
指出現在只是完成了“萬里長征的前兩步”,今后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新的規劃綱要是必要的。
從“應用說”的維度來看,工作重心需要從信息收集轉移到信息融合來,
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核心是應用。此外,社會信用體系具有工具性,
它應當被看作是社會治理模式的組成部分。林鈞躍主任指出,
在這里需要處理三對關系——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城市與行業的條塊關系、社會信用體系的“分”與“合”的關系。
按照黑名單制度、聯合獎懲機制、市場聯防機制、綜合性系統
(如舉報系統、案件處置系統、跟蹤系統、風險預測系統等)的次序安排規劃綱要建設的邏輯。
從“完善說”的維度來看,現行的綱要還有一些層面實踐得并不盡如人意。在立法層面,
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還未出臺,地方性法規的合規性又存在問題,
社會關心的個人信用破產與個人信用修復也懸而未決;在實踐層面,
一方面信用投放不均勻,造成了東西部的不均勻。另一方面,
信用行業的品牌化、國際化進展緩慢;在教育層面,誠信教育工程做的不夠,職業化教育還需要加大投入。
從“創新說”的維度來看,未來的新綱要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作出一些嘗試:
一是經濟化,建議打造信用監管升級 2.0 版,節省政府的行政成本,
把有限的監管隊伍用在刀刃上,轉變服務型的政府。二是標準化,不僅要統一中國的相關標準,還要借此來達成社會培訓、對外交流的功能。
行業呼喚更“接地氣”的新綱要
上海市信用服務行業協會秘書長魏文靜從參與上海“十四五”規劃調研的經歷出發,指出應當把應用放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第一位。
從“知信用”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誠信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民眾對誠信與信用的概念了解不足,信用惠民等政策沒有深入人心。
從“講信用”的角度來看,聯合獎懲等制度建設的目的是讓大家講信用,不能把手段當作目的。
從“出信用”的角度來看,目前信用服務行業太小,機構也不大,
同質化競爭嚴重,差異化競爭不足,說明行業在產品方面存在問題,
更多的是作為政策支持平臺而不是信用服務機構,政府要加強引導市場的良性發展,從而激勵企業完成產品的專業化、精細化、差異化與特色化。
從“用信用”的角度來說,政府和市場要雙驅動,讓信用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從“考信用”的角度來說,只有在各個維度考核信用,才能讓新技術發揮功效,才能形成國際競爭力。
廣東省信用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紅麗從廣東的實踐角度,
首先指出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發展很快,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大數據、
移動支付時代的優勢;其中政務領域是發展最快、成效最高的,但是與之對應的市場領域則發展相對滯后,在數據獲取、市場規模等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中國的立法有一點滯后,對于征集什么數據、開放什么數據、
共享什么數據、使用什么數據沒有統一的標準,使得一些企業涉嫌違法。
再次,中國的信用應用領域太少,專業機構缺乏應用場景,這種現象,部分是數據原因導致,部分是由于沒有完成國際接軌導致的。
此外,很多評級機構還在使用過去傳統的一套辦法,沒有因時而動,在信息化、大數據時代錯過了機遇。
最后,張紅麗副會長從立法、市場應用領域、國際接軌和專業人才及機構培育四個方面給出了相關建議。

最后北京中企普信總經理和中國信用行業主辦方和全國各地發改委以及信用人士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北京中企普信國際信用評價有限公司)